文章很长,章节标题先列出: 1. 什么是基本面? 2. 用基本面赚到钱,靠谱吗? 3. 非线性、复杂性、混沌…… 4. 基本面分析与基本面交易 5. 个人交易者的囚笼 6. 综合——广义基本面 7. 定量与定性 8. 专情与滥情 9. 抽象、近似与拟合 10. 又一条出路 11. 动态与排序 12. 找出关联 13. 世界统一于你 14. 信息饥渴 15. 洞察力
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尤金·法玛(Eugene Fama)于1970年提出并深化的。“有效市场假说”起源于20世纪初。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在法律健全、功能良好、透明度高、竞争充分的股票市场,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已经及时、准确、充分地反映在股价走势当中,其中包括企业当前和未来的价值,除非存在市场操纵,否则投资者不可能通过分析以往价格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
有效市场假说 理论概况
当前,有关金融资产定价和股票市场波动逻辑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种:凯恩斯选美论、随机漫步理论(Random Walk Theory)、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有效市场假说(EMH)、行为金融学(BF)等。
选美论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创立的关于金融市场投资的理论。凯恩斯应用人们熟悉的选美活动的规则及现象,研究和解释股票市场波动的规律,认为金融投资如同选美,投资人买入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股票并非至关重要,只有正确地预测其他投资者的可能动向,才能在投机市场中稳操胜券,并以类似击鼓传花的游戏来形容股市投资中的风险。
1827年,苏格兰生物学家罗伯特·布朗(Robert Brown),发现水中的花粉及其它悬浮的微小颗粒不停地作不规则的曲线运动,继而把这种不可预测的自由运动,用自己的名字称之为“布朗运动”。1959年,奥斯本(M.F.M Osborne) 以布朗运动原理作为研究视角,提出了随机漫步理论,认为股票交易中买方与卖方同样聪明机智,股票价格形成是市场对随机到来的事件信息作出的反应,现今的股价已基本反映了供求关系;股票价格的变化类似于“布朗运动”,具有随机漫步的特点,其变动路径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因此,股价波动是不可预测的,根据技术图表来预知未来股价走势的说法,实际上是一派胡言。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可维茨(Harry M.Markowit,1927-)在他的学术论文《资产选择:有效的多样化》中,首次应用资产组合报酬的均值和方差这两个数学概念,从数学上明确地定义了投资者偏好,并以数学化的方式解释投资分散化原理,系统地阐述了资产组合和选择问题,标志着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简称MPT)的开端。该理论认为,投资组合能降低非系统性风险,一个投资组合是由组成的各证券及其权重所确定,选择不相关的证券应是构建投资组合的目标。
196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金融学教授尤金·法玛(Eugene Fama,1939-)发表了题为《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的博士毕业论文,于1970年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化,并提出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简称EMH)。有效市场假说有一个颇受质疑的前提假设,即参与市场的投资者有足够的理性,并且能够迅速对所有市场信息作出合理反应。该理论认为,在法律健全、功能良好、透明度高、竞争充分的股票市场,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已经及时、准确、充分地反映在股价走势当中,其中包括企业当前和未来的价值,除非存在市场操纵,否则投资者不可能通过分析以往价格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
197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等人发表了题为《期望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的文章,建立了人类风险决策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成为行为金融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简称BF)是金融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有机结合的综合理论,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该理论认为,股票价格并非只由企业的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和心理学两部分。
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
1965年,尤金·法玛(Eugene Fama)在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上发表文章The Behavior of Stock Market Prices。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到了Efficient Market 的概念:有效市场是这样一个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投资者,他们积极参与竞争,每一个人都试图预测单个股票未来的市场价格,每一个人都能轻易获得当前的重要信息。在一个有效市场上,众多精明投资者之间的竞争导致这样一种状况:在任何时候,单个股票的市场价格都反映了已经发生的和尚未发生、但市场预期会发生的事情。
1970年,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其对有效市场的定义是: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
有效市场假说 两种定义
内部有效市场(如何学习与应用基本面分析逻辑? Internally Efficient Markets)又称交易有效市场(Operationally Efficient Markets),它主要衡量投资者买卖证券时所支付交易费用的多少,如证券商索取的手续费、佣金与证券买卖的价差;
外部有效市场(Externally Efficient Markets)又称价格有效市场(Pricing Efficient Markets),它探讨证券的价格是否迅速地反应出所有与价格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有关公司、行业、国内及世界经济的所有公开可用的信息,也包括个人,群体所能得到的所有的私人的,内部非公开的信息。
有效市场假说 要点
有效市场假说 主要形式
有效市场假说 三种形态
有效市场假说 检验
有效市场假说 实施意义
有效市场假说 理论意义
有效市场假说 实践意义
⑴有效市场和技术分析。如果市场未达到弱式下的有效,则当前的价格未完全反映历史价格信息,那么未来的价格变化将进一步对过去的价格信息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技术分析和图表从过去的价格信息中分析出未来价格的某种变化倾向,从而在交易中获利。如果市场是弱式有效的,则过去的历史价格信息已完全反映在当前的价格中,未来的价格变化将与当前及历史价格无关,这时使用技术分析和图表分析当前及历史价格对未来作出预测将是徒劳的。如果不运用进一步的价格序列以外的信息,明天价格最好的预测值将是今天的价格。因此在弱式有效市场中,技术分析将失效。
有效市场假说 对比市场理论
埃德加·E·彼得斯(Edgar E. Peters)(1991,1994)首次提出了分形市场假说(FMH),它强调证券市场信息接受程度和投资时间尺度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并认为所有稳定的市场都存在分形结构。
有效市场假说 启示
有效市场假说 面临的挑战
有效市场假说 理论
有效市场假说 实证
⑵过度反应异象:IPOs——Ritter(1991)、Loughran & Ritter(1995);SEOs——Loughran & Ritter(1995)、Spiess & Affeck-Graves(1995);New exchanges listings ——Dharan & Ikenberry (1995)。
⑶反应不足异象:Post-announcement Drift——Ball & Brown(1968)、Bernard & Thomas(1990);Spinoffs——Cusatis et al. (1993);Stock splits——Desai & Jain(1997)、 Ikenberry et al.(1996);Share tenders——Vermaelen(1990);Open-market share repurchases——Ikenberry et al. (1995);Dividend omissions and initiations——Michaely et al.(1995)。
⑷无法区分反应过度还是反应不足的异象:Mergers(acquring firm)——Asquith(1983)、 Agrawal et al. (1992);Proxy contests——Ikenberry & Lakonishok (1993)。
如何学习与应用基本面分析逻辑?
文章很长,章节标题先列出:
1. 什么是基本面?
2. 用基本面赚到钱,靠谱吗?
3. 非线性、复杂性、混沌……
4. 基本面分析与基本面交易
5. 个人交易者的囚笼
6. 综合——广义基本面
7. 定量与定性
8. 专情与滥情
9. 抽象、近似与拟合
10. 又一条出路
11. 动态与排序
12. 找出关联
13. 世界统一于你
14. 信息饥渴
如何学习与应用基本面分析逻辑?15. 洞察力
1. 什么是基本面?
2. 用基本面赚到钱,靠谱吗?
市场的本质是什么?
3. 非线性、复杂性、混沌……
◇ 非线性: 具备多个行为主体,系统整体呈现的性质特征无法通过对个体性质的叠加来实现。当这个“多”本身就是一个极大数,而且非定值,那么系统如下文提到的特征就越发充分。
◇ 动态性: 随着时间而演化。系统内部、系统与环境,总是在不断相互作用。
◇ 内在随机性: 在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上受制于描述的不完全性、知识的不稳定性、认知的不透明性、以及事物在粒子层面上的不确定性(一种量子效应。在社会性研究对象中可以对应于个体/个体事件的随机涨落)本质,这样,即使多元微分方程组具有解的唯一性,但只是演化结果的可预置(我们可以事后诸葛,循着轨迹试图找出动力学解释),却无法改变操作层面的不可预知。这是为何说基本面分析具有信息无限可扩展性的原因,也注定了基本面分析是一种缺陷分析(相对于完备分析)。
◇ 外在随机性: 在金融市场的例子中,观察者、测量者,同时也是参与者(交易人士)、干预者(媒体人士和监管人士)。在动力学层面上,市场的前一步的结果,透过市场人士的看与做,成为下一步的原因,这个过程循环往复,这就是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自反馈Self-feedback,它的存在,使微扰经过系统演化,被迅速积累和放大,最终导致系统行为发生巨大变化,使得系统的精确的长期预报成为不可能。注意:这种自反馈性要比那种可观察的连锁反应的内涵更广泛。
◇ 拓扑混合性: 混沌系统具有拓扑混合性。在此,拓扑结构可以对应为社会性研究对象中一系列个体/要素/事件的关联关系的集合。拓扑混合性指系统会将初始的拓扑性质彻底打乱,使得任何初始拓扑状态可变换到其他任意位置。在金融市场中就表现为这种关联关系的不断变化。
金融巨作《缠论》的思维逻辑 -缠论不再难
阅读 190125 1 小冰水 2015-02-11 17:30
2014年4月份小冰水终于完成了对“教你炒股票108篇”的系统整编,可以说最大限度的还原了禅师在写108篇时的结构逻辑,同时也把《缠论》的宏篇巨作真正的展现在缠粉面前,不能说我已经领悟了《缠论》的全部内容,至少已经入门,而更为重要的是我找到了整套理论的逻辑结构,而这对于初学缠论的人来讲价值巨大,六年的研究与实验,走了许多的弯路,当达到一定的理解层次后反过来看学缠的历程时,感悟颇多!一种机缘让我能够有幸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把貌似散乱的108篇缠论博文整编为一套逻辑严密的证券技术分析理论,《缠论》必将在证券技术分析史上写下宏伟的篇章,哪些因为学不好而怀疑《缠论》的价值的声音必将永远消失,《缠论》应该写进证券技术分析课本的大纲,至少获得和道氏理论同等的地位,我们唯一可以报答禅师的就是让《缠论》在金融市场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缠论》108篇一开始就提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公理:那就是地球上的任何金融品种的波动都可以归结为上涨、下跌和盘整三种类型,而这似乎一直是一句废话,但是整套《缠论》就是从这句废话公理开始的,根据缠师的走势类型的分布组合可以得出几种可以操作的组合和不可以操作的组合,而组合之后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去确立各级别的上、下和盘的起始位置?”,谁解决了这个问题谁就拥有了市场的“提款机”,随之而来的就是建立一个解决问题的环境,这就是《缠论》的二大假设条件:价格充分有效与非完全绝对趋同交易,和道氏理论的三大假设具有相同的意义,如果没有这些假设条件后面的技术分析体系将变成空中楼阁,在满足假设条件的市场基础上,缠师依靠他的长期实践和天生禀赋发现了市场的同构特性,由此构建了理论的三大客观支点:走势的不可重复性、自同构性结构的绝对复制性、理论的纯逻辑推导,再从三大客观支点之一的自同构性出发搭建起来了《缠论》形态学的内容,也就是说从分型开始的形态学分类体系仅仅只是在自同构性思维下的一个具体应用,就如同把五行分类应用到人类而构建五脏体系一样,而理论的纯逻辑推导则是各原理定理定律的诞生基础,中阴阶段的存在既是走势不可重复性的一个实际体现,同时添加进几何物理学的能量及背驰思想,最后用两种分解组合方法(级别递归和同级别分解)把上面的“理 法 形 践”四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应用,当下得出市场的分析结论,最终解决公理提出的市场核心问题:“如何去确立各级别的上、下和盘的起始位置?”,以上是教你炒股108篇的内在逻辑,也是《缠论》的理论体系架构,由此可知貌似零散、随意的教你炒股108篇博文,其实有着最严密的内在逻辑构思,如同一篇散文,真正的“形散而神不散”,有此理论框架许多形态学里面的小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而学习《缠论》绝对不应该从分型开始,从分型开始的《缠论》学习之路就如同盲人摸象,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学缠之众广而真正能入门的如凤毛麟角。
为什么学缠的人很多,能入门的都很少,归根结底是对《缠论》没有系统的认识,而是深陷在一些形态学的概念里无法自拔,就如盲人摸象,经过数载的研究终于证悟出《缠论》的真正内涵,现重新整编《缠论》108篇,还原缠师的真实思维轨迹,学缠不再难!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底层逻辑
在面向对象出现之前,已有面向过程的分析方法,为什么面向对象被提出了呢?究其本质原因,人们发现面向过程并不是按照人正常认识事物的方式去分析软件,那么人究竟是怎么认识事物的呢,Yourdon 在《面向对象的分析》一书中提到,人类认识事物是遵循分类学的原理,分类学主要包含三点:区分对象及其属性;区分整体对象及其组成部分;不同对象类的形成及区分。我们现在可以回想下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不是和分类学所提到的 3 个要点很相似,看到一个事物,大概会感知到它的组成结构是怎样的,形状是怎样的,属于什么分类。所以,人认识事物是以对象的视角切入的,然后赋于对象具体的概念,比如苹果、梨子、汽车等等概念名称。
(2)分类与分层的两种思维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是非常复杂的,应对复杂事物的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即是抽象,抽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体现在两种方法上:分层和分类。分类即是将有差异的事物归类到不同的分组中,正如我们常听到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一样,产生分类的原因有两点:一点是事物间的关联紧密程度,不需要将所有的事物都耦合在一起;另一点是人掌握事物是有局限的,只能掌握少量的要点,比如 5~7 个要点,超过了容易忘记。
(3)问题域到解空间的映射
4.三个一致性
5.面向对象的底层逻辑
2.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全景图
(1)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1)做什么的问题
看似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在复杂的业务场景下,对做什么的理解太重要了,因为不同的人对需求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最近做了一个项目,有一个业务判断规则是只针对跨境订单计税,最开始开发同学的理解是判断卖家类型是否是跨境卖家,然而到了测试阶段,发现大家对这个业务规则判断理解是不一致的,跨境订单跟卖家类型是没有关系的,真正的跨境订单计税场景是 shipTo(收货地址)和 shipFrom(发货地址)国家地址是不一样的。在大项项目中,涉及到多个团队之间的协同,这样的问题异常突出。而且从业务诉求到产品需求,再到技术方案,这其中是经过了 2 次变换,每次变换是不同的角色在里面,大家的认识也会不一样。
2)怎么做的问题
3)方法指导的问题
我们往往希望不劳而获得到一种万能的方法,能够应对所有的问题,同时又看不起低级的方法,比如大部分人对用例分析方法嗤之以鼻,想要能体现技术水平高大上的方法。其实自上世纪 70、80 年代,软件的分析设计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且在我们大学期间都学过,只是大家并不认为它是一种高大上的方法而已。
(2)分析到设计的过程
在本节中,我们推导软件分析到设计的过程,由粗到细,最终落实到我们接触到的 UML 知识上。从需求提出到编码实现,这中间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界定目标,即是定义清楚要做什么的问题,相当于是我们做事的方向、目标;二是具体如何做的问题,即通过怎样具体的方案支撑需求目标实现。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界定目标和表示具体方案,而且是大家互认的一种通用的方法。